经过这次冲击,调整一下还会在很大程度回来。
具体的概念厘定参见我的有关文章。这种制高点型的模式,我在2009年5月15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表的《中国智能互动电网发展战略报告》等文中有系统介绍,这是中国创立的基于互动化运转的能源网的思想体系,也可能由此把握这个新型能源网的国际标准,它勾勒了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为数不多的具有领率力量的制高点。
美国智能电力网的标准设计早于、也领先中国,中国智能电网的诸多设计虽然有别于美国,但是在许多标准设计方面仍然处于吸收和模仿阶段,其中国内一种顽强的观点就是反对将电力、水务、热力、燃气、数据、有线电视等资源捆绑为一体化改革,并认为中国能够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已经不易了,倘任其观点发酵,将使中国失去一次占领世界知识产权制高点的机会,我认为这个局面应力争尽快转变。其四是实现发展标准的国际化。其八是实现电网升级的芯片技术和兼容标准的择优化。其二是实现智能能源网产业的集成化。因此,于改革之步骤,可照顾分行业渐进式建设的实际,而于标准,则必须照顾从智能能源网的制高点的基架之巅优先建造,这也是考验100多年来中国工业和技术创造力水平的关键,也是中国生产力不可多得的领先世界的机遇。
就国内智能电网的建设而言,其体系渊源源自欧美国家智能电网思想和实践,其标准之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力量的影响。其四:解决中国近百亿个插座、1000万台变压设备、5亿块电表和10多亿用户的能源效率的全面提升,需要大力推动以市级单元为主导的智能网改革。从而一步一步地把房价逼向新高。
同时,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也不容置疑。应当指出的是,新加坡的住房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居者有其屋的传统儒家思想。很显然,各级政府的卖地财政提高了土地价格。因此,有关当局一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。
实际上,大量的泡沫是地方政府和发展商利益共同体的结果。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。
那么,在供求关系之外,还出了什么问题呢? 供求律以外的因素 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原因。但依笔者看,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发展房地产市场的主导思想的严重失误。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房地产 。但在GDP主义构架内,房地产的唯一考量是利润,而非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。
这些年来,面对社会的不满,尽管也有一些政策出台,例如廉租房和廉价房,但远不能解决问题。原因再也简单不过,无论是发展商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巨大的动力来扭曲政策,从政策寻租。根据对北京、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调查,大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10%的国际警戒线。但供求关系已经很难解释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了。
与泡沫和空置房平行存在的现实是,中国85%的家庭无力购房(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调查)。不管地方政府投机的动机(如地方财政考量)的理由如何,在制造房地产泡沫方面,地方政府和发展商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毕竟,在这个体制内,对有关部门来说,经济利益大大重要于社会利益。因为把房地产视为经济政策,其GDP功能(对经济增长的贡献)被凸现出来,而其社会功能(社会成员对住房的需求和人们的空间权)就被忽视。
如果供大于求,那么,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买不起房了。这些国家并不把房地产看成是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,就是说,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不是这些国家政府的首要考量,首要的考量是社会发展,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。到今天,很多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,房地产完全属于社会政策,对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考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。在这些地方,公共住房最终变成了贫民窟。公共住房投资是新加坡社会性投资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。但是这种经济考量是在宏观的社会政策构架内进行的。
进而,如上面所说,房地产也绑架着中国经济和中央政府,有关部门也没有动力真正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,尽管它们也面临社会的压力。开发商利用这样的社会预期去囤积土地和新房,购房者也会迫不及待地去卖房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政府就要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。除了一般商品房的大幅涨价之外, 住房的社会功能的缺位,更体现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的极度缺乏。
截至2006年,政府支出中用来解决住房问题的资金只占财政支出0.17%,这只能是杯水车薪。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房地产这种荒谬的局面呢?很多人往深一步,转向了土地供应市场,指向政府的责任。
现在又有迪拜世界事件。(类似的情况也表现在投机性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毫无关系上。长期以来,政府行政限制土地的供应量,政府也搞寡头式垄断。当房地产被投资者或投机者所操控时,其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就没有了任何关系。
应当指出的是,那些把公共住房仅仅看成是对穷人的救济的福利国家,公共住房也是不成功的。这种情况使得中国社会对房地产业现状,以及对政府无能改变这种局面的不满在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沸点
而这些钱不会有很多去堵金融的窟窿,不会掉进金融的黑洞,并没有产生实际的需求。我认为就目前来看,就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的相互影响来看,就世界三大中心经济体一美国、欧洲和日本目前的现状,特别是金融危机在继续深化,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这样一个目前的现状来讲,我认为,我们得做好两年衰退的准备。
两年衰退之后,也刚刚进入复苏的阶段。现在这种可能性在加大,而不是在减少。
这个8%,当然主要还在消化存货。再次,中国和世界的关系,中国的增长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。在这个意义上,当然也就有可能提前走出这个阴影。特别是中国前几年就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,试图抑制过热的趋势。
而且中国的市场从2007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了调整的过程,包括股市、资本市场的调整,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,包括投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。应该说中国周期是提前发生了的。
我个人也非常怀疑现在一个官方的说法,是美国经济明年可以有正的增长。进入 樊纲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世界经济 。
这样整个经济会逐步在2010年走出阴影。关于世界的现状和前景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